與學生成長的科學作品(下)

       就讀於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中三級的簡泳怡同學在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成成為大賽至今唯一蟬聯最優秀項目大獎的學生。她的作品由化學及材料學的「生物聚合物之可塑性」轉化為生物及健康學的「天然敷貼」。創作經歷兩年的時間,小妮子由什麼也不懂,到現在駕輕就熟,當中也鬧了不少笑話及經歷了不少失敗。

  在剛開始做研究時,先要找項目的相關文獻,以了解背景資料及充實知識。為找出更多的相關文獻,一般也是看英文的期刊及文章。可是才中一的小朋友,英文水平也是有限,所以便鬧出了大笑話。

  何謂科學精神?

  話說文獻指出用粟米粉製作塑料時,必須加入醋,否則難於鑄模,而同學發現利用木薯粉則不用加醋也能造出平滑的膠片。這是一個不錯的發現,可是在研究報告中是需要解釋原理。同學告訴的,看到有文獻指出木薯粉的pH值為4,可能因其帶有酸性,而不用加醋。聽來是個不錯的解釋,可是印象中,澱粉的pH值為7,為何木薯粉的pH值為4?於是借了pH試紙測一下,木薯粉的pH值是7唷!那同學的文獻在搞什麼?原來那篇文獻是說種植木薯的土壤的pH值是4,而非木薯的pH值!

  在研究防水性的測試時,同學要把不同比例的塑料樣本剪成6厘米長2厘米寬的小片,並每小時利用電腦軟件量度其面積變化。因小片是人手剪成的,所以其面積會接近12平方厘米,而不會是12平方厘米。可是,在檢查數據時,發現全部小片的面積也是12平方厘米。我問同學12是否用軟件量度出來的,同學說是的。那便指出如不是用電腦切割,能剪出完整12平方厘米而不帶小數值的機會是微乎其微。這時,同學才膽怯怯的說度出來的不是12平方厘米,怕被老師說測試不公平,欠缺科學精神,所以擅自改了為整數!究竟何謂科學精神?

  在展開研究時是在夏天,塑料鑄模比較方便,可是在近比賽時是四月天,每日也在下雨,濕度高達一百個巴仙,導致每日造出來的塑料,在沒完成時便被毀了。想用抽濕機把風口對塑料,可是因空氣流動大快,塑料裂開了。

  又有新聞說,長開抽濕機而引致火警,那因科學比賽而燒了學校怎麼辦?於是在沒抽濕機的情況下,每日早上回學校製造塑料,冀望當晚有好天氣,可是失敗卻是重複出現。同學也很是沮喪。如愛因斯坦說:「精神錯亂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可我們是重複作同一件事而得到不期待的結果,這可真的把我們迫瘋了!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
全國十佳優秀科技老師陶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