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IT Team 一年回顧

每個學年一開始的時候,都是亂糟糟的,滿是剛訂回來的材料。 便是弄了一張Bar Table 給同學做電腦桌。還弄了一個木工桌: 忽發奇想的工作桌子 買了條海獅! 貼了一張 This is I.T. Team:我特別喜歡 …. … sometimes they work, sometimes they don’t and no one knows why!

科學研究科的功課是怎樣打分的… …? !

圖中的是一份功課的Marking report。 頭兩頁是按項目打分的位置。之後的3至9頁是comment了,例了很多要修正的地方。每份功課也是用了很多時間來修改,希望同學會好好的看,從而幫助改善下一份功課的質量。 補寫於2020年8月

陶婉雯科學研究獎學金

有天,學校高層跑來跟我說,校董會批准了成立科學研究科的研究獎學金,並會以「陶婉雯」命名!!! 我也嚇了一跳,感覺不太好吧!因學校其他的獎學金都是以神父、退休校長、退休老師而命名,我一個現任老師,有點底氣不足的樣子。 先說一下各學科獎學金的起源。學科獎學金是由顧醫生發起,他捐了一筆錢,為他的老師成立了獎學金。之後,陸續也有其他校友替他們深愛的老師成立獎學金。 而我在2015-2016開辦了科學研究科,在2016年4月左右,便在吳梨英校友的支持下成立了獎學金。 與江神及吳副校攝於2016年賴存忠神父追思彌撒

文匯: 中一加「科研科」 「星搖籃」重互動

6年出3「星」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冀育更多新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包含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STEM教育,是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的關鍵。香港近年有不少中學生以創新發明揚威國際,甚至獲命名小行星成為「星之子/女」,但要讓社會有效發展科學氛圍,更需要將科研精神有效推廣開去。過去6年間曾誕生3名「星之子/女」的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綜合過往經驗,今學年起在原有的科學課程外開辦初中校本「科學研究科」,讓學生於每星期三節的恒常課堂中,透過動手參與,將科研思維進一步發揮;長遠希望將「星光」遍及更多更多年輕人。